首页 > k8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
k8发赢家一触即发|寻访东蒙古道①--蒙山文化探索(二十七)

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10:00    次浏览

本文作者王照波,山东蒙山人,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总工程师,临沂大学特聘教授,地质高级工程师。东蒙古道,是指古代登蒙山(东山)主峰龟蒙顶的山路。可以确认的是,孔老夫子在山下杏坛(今万寿宫内)讲完课后,即由此路登山;唐朝李白杜甫也是由此路携手而攀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工程人员用炸药在东侧开辟了汽车通道,后来旅游开发了白云岩--鹰窝峰路线。自此,千年古道渐渐凋零,绝少有人问津了。(下图) 还是在很小的时候,就听家父讲关于蒙山南天门的故事,说山上有一座房子,全部由巨石盖成,其石梁石柱石叉手全由人力从山下抗上去的,石块重达上万斤。如此的传奇,到底是一座怎样的房子呢?探个究竟,也就成了儿时的一种向往。记得在1997年,中学组织了一次春游,虽沿一小路攀上龟蒙顶,因未经过南天门,故也未曾相遇。直到2014年的夏天,在龟蒙顶上找了一位向导带路,逆向寻找,由于时值傍晚,且风雨交加,尽管是在风雨中,但总算是相遇而视。就此而知,其为东蒙古道上的一处神奇的建筑。东蒙古道,按照山势的自然特征,可分为三段路程:蒙祠(今万寿宫)至回马岭桥--回马岭桥至小风门--小风门至蒙顶。这一次,咱们先寻访第一段路途。该路段处于蒙山南麓坡脚地带,地势较为平坦,起点为蒙祠(万寿宫),终点为回马岭桥,路程约六里,古代可骑马而行。尽管该段路地势平坦,但也是损毁最为严重的一段,已经没有路眼可寻。(下图) 关于东蒙古道的起点蒙祠,前期多有论述,这是一处起始于上古时期,至少有五千年历史的颛臾国的夏祭坛,后孔子曾在该祭坛讲学,故也为杏坛。几经更迭延续为如今的万寿宫。该祭坛西侧的河流古称“蒙阳河”,该段路程也就是沿着蒙阳河的东岸而上。北行三里为迎仙桥,据记载,该桥原系明朝鲁庄王所建,清代康熙年间重修。为三孔石拱桥,长十余米,宽约四米,桥墩、桥面均由巨石砌成。三孔中的最北一孔已经坍塌,据当地居民讲抗日战争时被日军炸毁。根据河谷内遗留的栏杆样式的石材,分析桥面两侧均有石质护栏,现在均已塌落无存。(下图,右侧图为河中的栏杆) 在桥的南岸,现尚存有四通古碑,碑体完整,但碑面风化严重,文字多不可辨识,只有碑上部额文尚可辨认,一为“重修蒙山迎仙桥记”,碑文记载了清朝康熙年间重修此桥的经过。一为“东蒙古道”碑(下图),仅碑额的“东蒙古道”四字尚可辨识。另外两通碑已经难于辨认。相传唐代时,即是在该处迎接诗仙李白,故名迎仙桥。这些应该在“东蒙古道”碑中有所记载,可惜风化严重而难以解读。 过了迎仙桥,向北约八十米,为朝天宫。现以塌毁,仅剩残垣。院落中有一碑平躺于地面之上,上刻《重修朝天宫后土殿记》,立于康熙二十七年,碑文记述了修建朝天宫后土殿的相关事宜。如今虽然墙倒屋塌人已去,但是当年道人们在院落里栽下的一颗数百年的古杏还坚守在这里,树冠已可以遮盖整个院落,枝繁花茂。每年的春风,不嫌弃,也不会丢下这棵山麓残垣中的古树,让花蕾爬满枝头(下图)。 沿着朝天宫向北,顺着河流东岸,绕躲着巨型的冰川漂砾,弯弯曲曲的小路向着山谷内蔓延,行二里余,到一处叫破桥口的地方,路右边有一碑(下图右),上刻“创修回马岭桥记碑”,碑文多磨灭不可认。此碑的存在很是让人迷惑,有记载建桥的碑,但却不见桥的遗迹,那怕一座破桥也可。经仔细寻找,在河中心一大树的根下,发现一块分布有人工錾口的条石(下图左),这,终于泄露了曾经的秘密,显示河里确实曾经有一人工建筑,桥名应是碑文中记载的回马岭桥,后来可能毁于洪水,故民间称该处为“破桥口”,虽叫破桥口,但破桥也不见了踪影。 过了“回马岭桥”,就是回马岭了,登山的人们到此要放马回营,徒步而上,故曰回马岭。在回马岭桥头,举目北望,祭拜了五千年之久的天鼋神龟跃入眼帘(下图)。该神龟岩在这里遗存了数万年,以往历代均沿此路登山,悠悠岁月中,想必孔子、李杜也曾睹其神韵吧。 天色渐晚,前方已是回马岭,那就明天继续寻找古道上曾经的文化痕迹吧。回东蒙瓦舍,意犹未尽。想必时空际会,思绪万千。在东蒙古道旁,一枝红杏伸过坍塌的石墙。春风送来了霓裳,只是不知道栽树的道人已去了何方,房舍已经塌废,满树的花朵,但主人远行,已经不再回来欣赏,那怕一朵也无妨,任凭其花开花又落,眼见有些花瓣已经飘零。时光浩荡,什么可以留下呢?也许只有这棵道人栽下的杏树,与满园的洁白与芬芳。傍晚时分,孤身一人,走进了这段曾经历史的院落,沉浸于此,黯然而神伤。独自坐在古树下,与杏树有个约定,越明年,杏花开时我还来。 春日寻访朝天宫东蒙古道旁, 一杏出断墙。人去僧舍废, 春来寺院香。蒙山之子于东蒙瓦舍 初稿于2016年4月28日,修订于2016年7月16日夜